第39期:《中国计量大学报》

上海是个适合走路的地方


   期次:第39期   作者:范嘉民   查看:32   

上海是个适合走路的地方。

永康路两旁的小平房挨得很近,这边是包子店,笼子一开,里面的热气就飘到隔壁的咖啡厅、纹身店。在武康路上骑骑车走走路真的是太惬意了,路很窄,两旁的树使劲向对方靠近,织出一整条路的绿茵。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太原路上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庭院。山阴路不是李志那首《山阴路的夏天》中的那条。巨鹿路上的渡口书店已经关门了,绍兴路上那家张国荣生前最爱去的汉源书店也关门了,确实,在这个时代,独立书店要生存下去太不容易。

思南路边的人行道很窄,我走在路上,偶尔有自行车骑过,清脆的铃铛声在耳边响起,三三两两的外国人背着包走在前面,讲着令人惊讶的标准普通话,称赞着“中国真漂亮”,再往前,有一对新郎新娘正在取景拍结婚照。上海的各种现代化建筑令我惊叹,只是回想起来,最美好的,还是穿行在一条条小路时,耳边莎莎的树叶声。

据说东平路9号是当年宋美龄嫁给蒋介石的陪嫁,在我看来,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爱情才是那个时代最美好的一种。出于利益的政治联姻,却在日后的家长里短中、在没日没夜的吵架里、在西安事变蒋遇险之际,培养出相伴一生的感情。蒋介石为宋美龄在南京种满她最爱的法国梧桐的故事并无多少真实性,而他一次次在与宋的吵架中妥协,才是确确实实的浪漫。

现在的宋美龄故居,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内,我被保安拦在门外,听说平日里也很难进去观看。隔壁的东平路11号,是宋子文先生的故居,如今被改造成了酒吧,白天关门,只有一个保洁阿姨在清扫昨夜留下的满地狼藉,酒洒得满地都是,从空气中很容易闻出昨夜的狂欢。

左转走入衡山路,路过林巧稚故居。它藏在一条走三四十步就到头的小弄里。我盯着外面大门上的几张小广告看了很久,一个老奶奶走过来告诉我,这里现在是私人住宅了,许多像我这样的过路人都会好奇地进来看看,其实呀,这里只是林巧稚出差时住过的地方。

张爱玲生前所住的常德公寓我也到过,门口贴了大大的“私人住宅,谢绝参观”八个大字,迎面泼了带着情怀前来的读者一盆冷水。边上开了一家据说由张爱玲书迷开的独立书店,只放张爱玲的书,点杯咖啡就能坐一个下午。不少人曾吐槽书店里的咖啡太贵,在贩卖情怀,也有不少人认为独立书店要存活下去太不容易了。而我认为这只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觉得一杯咖啡六十块钱太贵了,就没有进去。

相比之下,巴金故居的待遇好太多了。据说巴金生前很喜欢猫,现在那院子里的两只肥猫,享受着吃不完的高级猫粮和游客们的爱戴。

巴金在《再忆萧珊》里写到:“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我看着庭院里那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分明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感情。当我看着那些陈列着的旧时书信、报刊杂志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好在墙上的“扫描二维码领取纪念版明信片”活动提醒了我,这还是21世纪。

上海那些正在好吃的地道小吃,都藏在大街小巷里。襄阳南路上的老地方面馆,肇嘉浜路的德兴面馆和鲜得来排骨年糕,云南南路上的大壶春、富春小笼还有阿宝猪排。可惜胃太小了,一个人真的吃不了什么东西。

晚饭后沿着方浜中路骑小黄车去城隍庙,高德地图给我指了条很小很小的路。晚风吹来真的很舒服,感觉骑起车来都一抖一抖的,忍不住哼起歌来。城隍庙的小商品店铺买的东西有不少和田子坊相似,仔细一想,每个城市的这些古街、古镇上卖的东西大抵都相似。这些小商品市场淘来的东西,加个“古”字,又能好卖多少呢?老酸奶又到底是哪里的特产?

倒是那些卖衣服的给我留下些印象。我想,若是在上个世纪,过路的游客看到这些手作的丝巾、棉麻衫,一定会觉得惊艳,会有买下来的欲望。只是这个时代的人,只会觉得,这种东西淘宝上多了去了。

外滩的风是最舒服的,尤其是趴在最里边的围栏上的时候,你会享受着不想走,因为是挤进来的。

我走不完的上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