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期:《中国计量大学报》

做最好的自己


   期次:第285期   作者:余碧翠   查看:59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情绪低落、摩擦不断的人际交往、难以规避的学习压力、精益求精而未果的自我苛责……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小到带来不易排解的疑惑和焦虑,大到产生不必要的自我否定。然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李杭东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了。”

    安全感来自自我“舒适区域”

    你是否存在这样的心理“偏见”——“性格外向开朗”是句夸奖,我更希望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尽管事实上我似乎偏于内向。“内向和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李杭东老师直言,“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特点,是非常正常的,只要这种特质不影响个人的发展,让人觉得舒服自在就可以了,不必强求所谓的‘外向’。”就像夏天开空调,冬天用暖气,目的是使所处环境与人体有接近的温度,让人舒服自在。相应地,人也有自己所适应的“舒适区域”,比如常去的图书馆、参与研究实践的实验室、生活娱乐的寝室等都可能是个人习惯并能从中获取精神能量的活动区域。在这些“舒适区域”内,个人不会有过多的压力感、抑郁感和焦虑感,能轻松感知生活中的种种乐趣,获得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机体,相应的舒适区域也不同,有的人喜欢群居热闹,有的人则偏向安静独处。如果把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放在热闹轰动的群体中,往往容易产生不适感和排斥感,轻则手足无措,重则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缺乏适应群体、与人沟通的能力?其实,这些都是人们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域而产生不适的表现,“这是十分正常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人都需要从群体或社会中获得归属感。对于学生群体,这种归属感可以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竞技活动等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获取。针对自己的舒适区域,思考自己倾向于从哪些方面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社会工作、学术探讨、社会实践还是专业操作方面?人各有所长,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不断地在生活中观察、探索,找到你生活的乐趣点。”李老师建议,“首先要对自己有具体的了解和认知”。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中更立体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行动也是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和优势的重要途径。李老师提醒我们,“要找到自我成就感,就应在发展中不断地更新自己原有的东西,不要等到一天结束躺在床上,却浑然不知一天都做了些什么”。

    迈出舒适区域,寻求自我突破

    寻求自我突破,关键在于自信。很多时候,我们有诸多想法,但往往因为担心得不到支持或害怕遭到反驳而羞于启齿。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区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遇见陌生的人,但因为羞怯、不确定对方的反应而只被动地等待别人与自己交流。李老师提示我们“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实际操作,都需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去尝试,主动和身边的人分享经验。”事实上,对方可能非常乐意与你交往,或者比你更紧张。“生活中每个人的认知方式是不一样的,永远要求对方比自己主动是不现实的,可以先从改变自己的认知态度做起。”迈出舒适区域,做自己怕做的事,是勇气和自信的体现。在交流中获取别人的思维方式和经验,对自己而言是一种便捷的积累方式,看世界的角度拓宽了,信心也就能在无形之中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