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期:《中国计量大学报》

功到自然成

——访我校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所


   期次:第387期   作者:张西子 余碧翠   查看:116   

    细磨时间的土壤,备足精力的肥料,直到开出繁盛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我校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所用20多年的精耕细作,讲述了这样一个“水到渠成”的故事。日前,研究所作为浙江省教育工会唯一推荐单位,荣获省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百炼成钢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所是我校首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几代科研人 员的不懈坚持下,2013年,他们的“基于拉曼散射的新型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技术与工程安全监测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举奠定了研究所在业界和学界的权威地位。要知道,我国有多所知名高校的研究机构同时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最终仅有我校最先研制成功实验样机。

    研究所于1992年正式成立。张在宣教授、金尚忠教授先后担任所长,现任所长是浙江省特聘教授董新永。研究所主要从事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利用光纤质轻、细软、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强、信息保真度高、易于实现系统的遥测和控制等优越性能,将其变成可以感知并传输极微弱光电信息的“灵敏器官”。“坚持把一点做大做强,再去把它做开做广。”研究所的赵春柳教授将成功的要素归为“坚守”。

    如今,他们可以做到实时监测30公里内传感光纤上每一点的温度变化,在测温长度、测温不确定度、空间分辨率、定位精度、测量时间等方面都优于或等同于国外著名光纤温度传感器生产商的同类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

    电缆超负荷工作、隧道通风不畅、油罐加温输油……各种重大工程的安全隐患也因为这种“安全卫士”的存在得以化于无形。他们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拉曼测温系统等产品在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杭州运河隧道和上海世博场馆蒙自地下变电站等工程中替代了美国、日本的同类产品,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3亿元。这些成绩,在团队王剑锋教授看来,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握指成拳

    “团队的学科包容性是做好综合性项目的关键。每一个成果都离不开各方人才的合作。”赵春柳说。

    研究所的15名成员中,正高8人、副高7人,14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董新永为浙江省特聘教授,致力于光纤光栅传感领域研究;赵春柳为校级特聘教授,为光子晶体光纤传感领域引进人才;李裔研究员钻研的是光纤布里渊传感领域;王东宁作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专注于光纤微结构传感领域研究。团队中有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1人、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各1人,浙江省“十二五”节能环保技术重大专项咨询专家和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咨询专家各1人。成员在具有较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刊载的论文,单月下载量可达几十次,部分内容被许多重要文献多次引用。

    如今,团队成员依然保持着周六固定加班的惯例,“没有寒暑假,可以干到年三十。”他们说,是“每一天的成果和收获,一步步推着我们不断向前。”

    研究所也为成员的成长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动力。研究所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目前每一级都有3-5名研究生可以获得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学习3-6个月的机会,现在在加拿大和丹麦攻读博士学位的周文俊和包华龙都曾是这个项目的获益者;所内每年至少派遣两位老师轮流去国外交流学习;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2014年中国光纤传感学术会议暨产业化论坛上,研究所有3位老师受邀作报告,参与度比国内许多同样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所都要高。

桃李成林

    “我们最本质的还是教师这个身份。”赵春柳和他的同事们都认为,比起“科研攻坚成功”或“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贡献于国计民生”,“学生突破了某个技术难关”、“学生拿到了科研奖学金”更让他们有成就感。

    他们阅读大量文献实时更新知识储备,“了解同行在干什么,有条件开展的研究我们要马上跟进”。他们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浙江省优势专业、“十一五”国家特色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建设任务,建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1部省重点建设教材、13门校精品和重点课程,光学原理课程教学团队入选省高校教学团队,主持教育部教指委立项资助的教改课题3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6篇。团队成员还获得省第六届教学名师奖、首届全国高校浙江省赛区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浙江省“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近三年有2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人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特等奖学金,1人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人获2011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等。其中董新永教授指导的2008级研究生周文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17篇,进入加拿大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赵春柳教授指导的2009级研究生钱文文发表SCI索引6篇、EI索引12篇,其中2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光学领域一流期刊《Optics letters》(影响因子>3.5)上。

    关于研究所的未来,“目标是要有的,但不会是一个具体时间上的规划。”王剑锋说,“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