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期:《中国计量大学报》

一眼,一程


   期次:第380期      查看:19   

   

□ 王  婷

2012年进入校记者团,现任采编部部长。

    我和校报之间的感情是平平静静的。没有很多的轰轰烈烈,只是我希望她好,她希望我好,罢了。

    进入校报工作,是一次偶然。当时,我们班正在晚自习。一伙手持“传单”的不明身份者浩浩荡荡闯进教室。他们精神高亢地为我们阐释了什么是校报,记者团是干什么的,热情欢迎我们加入。刚开始,我考虑到精力有限,没有心动。后来,一位大四学长对着我们整个班吼了一声:“我已经大四了!”“招新工作理应不必我们再出马,但我们选择和大二大三一起为校报招募新鲜血液。为什么?因为值得。这也是我们大四的最后一次为校报工作了。”

    原来,这一大拨人马囊括了校报老中青三代工作者。大晚上不在宿舍里啃西瓜、打DOTA,一个个精神亢奋地在这儿为“组织”卖力,看来校报确实待他们不薄。于是,我唰唰写下名字和联系方式。不知不觉,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

    在校报接触到的每项工作都让我又惊又喜。进入校报写的第一篇稿子,是报道标准化学院世界标准化日活动的一篇图片新闻,指导我的赵群芬学姐让我写百来个字发给她。过了几天,我的校报处女作见报了,仔细地端详自己的作品,不对呀,才过去几天,怎么对自己的大作完全没有了印象?我拿出存稿进行比对,才发现100多字里面只有半句出自我的原稿,还是从宣传牌上摘的。“这是我们校报的传统,只要写了就给署名。”事后学姐是这么跟我解释的,让我继续努力。

    从此,我开始了采访、写稿、比对,再采访、写稿、比对的螺旋式循环。有时候列采访提纲,一想就是一两个钟头;有时候采访聊得投机,不知不觉就去了整个下午;有时候为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个晚上。我开始慢慢地从按照编辑的要求去写一个人一件事,转换成去了解某个人某件事,从彷徨到稍微从容一些。

    在从惊至喜的过程中,整个记者团都陪在我身边。顾老师是最温柔的坚强后盾,平和的微笑里总是尽全力满足我们的诉求,支持我们的工作;聪聪老师的年轻活力总让人很放松;学长学姐们说的最多的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们”;同级同事们总是不计你我地一起分担任务;学弟学妹们总是用心记住写稿的要求,然后努力码字。

    其实每一位记者团成员都是一个“我”。从学弟学妹变成学长学姐,从什么都不太懂变得什么都懂一点。一步步沿着前辈的足迹走来,带着些各自的不同,传递着相同的信念。校报三十年,风雨兼程,我们接力至此,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