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期:《中国计量大学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校报


   期次:第380期      查看:54   

□ 孙菊红

2009年至2012在校记者团工作,曾任副团长。现就职于浙江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在浙江省安监局办公室工作。

    结识校报,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当然更少不了王老师的一双“慧眼”。(可以用这个词吗?呵呵,貌似有点小自恋呀!)

    那时候,我正为了暑期实践而疯狂“奋战”,坚持每天写一篇暑期实践的通讯稿,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向校报及各媒体邮箱投稿。也许是我写得实在太勤快了,勤快得让人“发指”了,终于有一天,王老师给我来了一通电话,劈头一句“孙老师”(她是把我错当成了暑期实践带队老师吧?),询问我暑期实践开展的情况,把我愣了一愣,然后三下五除二,就这么对上号了。

    第一次,我知道原来那个“newspaper@cjlu.edu.cn”的邮箱后面,还有这样一群活泼可爱的人,即使在大家都休息的暑假期间,仍然在倒腾一堆堆来自四面八方的稿件?。

    进团没多久,校报“破格提拔”我做了采编部的副部长。我这个才刚刚搞清楚校报状况的人,一下子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重量。但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不拘一格”的氛围,使像我这样一群追求自由和洒脱的或真或伪的文艺青年们,快速融入了这个组织,并逐步爱上这个大家庭。她不要求你每星期一定要开例会,不要求你条条框框组织这汇报那,只要求你拿起笔,去捕捉那些有趣的人、好玩的事。

    不过,有趣的人采访起来可不一定有趣,好玩的事情写起来也不一定好玩。此处省略一万字……(哈哈,其中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啦!我每次千方百计采访完写稿子,都是先冥思苦想,继而文思泉涌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然后自鸣得意自命不凡,待再看上几遍又觉一无是处羞于见人,额~~)

    待到大四,我终于基本不再采访别人,而名正言顺成了校报的采访对象,原因是撰写的调查报告一不小心获了个全国的奖,这奖还一不小心破了学校的记录。(P.s.:作为校报记者,配合媒体充当群众代表接受采访的机会自然是极多的,可是从“群演”变成“主演”,毕竟是不多的,所以也算是一件体面的事。)

    尤其令我到现在都引以为豪拿来炫耀的是,毕业生晚会上人手一册的节目表上,赫然印着我流泻下的真实感受 《愿君长忆不相忘》:“青春的路口,向左向右;年轻的战场,前赴后继;曾经的欢乐,化作最深的感恩;曾经的苦涩,谱成最甜美的乐章;曾经的迷茫,升华成最坚定的力量;曾经的沉浮,沉淀成最坚定的信念。青春散场,人生启航。怀着感恩上路,我们不再孤独;向着梦想飞翔,我们不再彷徨。轻轻地我道一声珍重,唯愿君长忆不相忘……”能有幸在最后把这些文字送给莘莘学子,这与多年来在校报或“主动”或“被迫”不得不逼着自己写一些稿子练练文笔而获得些许薄名自然是分不开的,而“愿君长忆不相忘”,同样也是我对校报、对校报这群可爱的人最真实的感受。

    等到毕业找工作,我没有想到,最终对文字的热爱确乎超出了法律。我一而再再而三“背弃”了本专业,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尽管这不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这与校报王老师和顾老师的鼓励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担任记者一个多月,经过暑假之后,在实习期尚未满的情况下,我又机缘巧合进入了浙江省教育厅新闻办工作。在这个平台,我认识了更多的记者,接触了更广泛的媒体,成了浙江教育新闻的重要通讯员。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这些曾经看来那么遥不可及而又高高在上的媒体,却成了我每日打交道的对象,更看到和结识了在我担任校报记者时就非常熟悉名字的记者,甚至成了知心朋友,这在意料之外,却也实在是在情理之中。也是凭着一支笔,一颗认真工作的心,我陆续被评为浙江教育报刊总社优秀员工,浙江省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向教育部报送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哈哈,成绩看似很多,却也委实还是那句话,冷暖自知!有一位领导曾经跟我说,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是不会轻松的。我还是比较认可这句话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为这份工作“不轻松”,这份工作值不值得你“不轻松”。)

    现在,我又进入了新的工作岗位,任务之一还是拿起笔,为浙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鼓与呼。可以说,从进入大学到现在,我在内心深处似乎从未离开过校报。但如果你问我进入校报最希望得到什么,我其实想说:我希望像王老师和顾老师那样,一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