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期:《中国计量大学报》

携文带墨卅载去 量院春秋扑面来


   期次:第381期      查看:83   

我校召开《中国计量学院报》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

 

□  张西子/文  潘淑雯  王  玮/摄     

    本报讯  “携文带墨卅载去,量院春秋扑面来。”9月15日,在《中国计量学院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日,我校召开校报创刊三十周年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胡建成,原中国计量学院副院长、校报首任主编罗祖洪,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原校报编辑吴一农,浙江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彭凤仪,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刘秀丽,校报历任主编、编辑代表,学生记者代表等30余人欢聚一堂,共忆校报史,共叙校报情,共谋发展路。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陶伟华主持。

    胡建成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对几代校报人的辛勤耕耘和倾情付出表示感谢,对亲切关怀和热情支持学校发展和校报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并对校报创刊30周年致以热烈的祝贺。“三十年光阴,380期报刊,计量校报和一代代校报人用辛勤的采访、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不辍的笔耕创作,倾注心血忠实记录。”他简单回顾了校报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计量学院报》作为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自诞生之日始就与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生动记录、全面展现了学校30年来的重大成果、重要事件,记录下了中国计量学院无数个“第一次”。

    胡书记对校报的办报质量和水平表示充分肯定,并对校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第一,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始终坚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第二,要始终坚持文化传承,继承计量文化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第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在校报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主动积极探索,力求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校报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第四,要始终重视队伍建设,校报全体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紧紧围绕育人中心,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这是一张具有政治定义的报纸,也是一张有文化品位的报纸,更是一张具有专业特质的报纸。”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彭凤仪在讲话中这样评价我校校报,并以四个“进一步”与我校校报同仁共勉:要进一步认清新时期高校传媒舆论引导、文化传承的功能和责任,进一步实现传媒各要素的优化,进一步强化在多元媒体博弈中的融合,进一步保持大学传媒的生机与活力。

    原中国计量学院副院长、校报首任主编罗祖洪应邀出席了座谈会。“校报是一部中国计量学院艰苦创业的发展史”,他在讲话中深情回忆了校报初创时期的艰苦岁月,并对学校及校报现在的发展表示欣慰。他还现场展示了自己完好保存的从1984年的创刊号至1995年的68期校报,并表达了对校报发展的新期望,“要改革,要发展得更好、更精彩!我今年八十岁,我希望下个十年,我还能来参加校报庆典!”。

    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原校报编辑吴一农说:“回忆校报创刊初始那段日子,资金短缺、人力不足,一人要承担从策划、采写、编辑、排版、校对,甚至绘制插图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待遇清苦,但它确实让我终身受益,无论是专业的技能还是严谨的态度。”吴一农表示,尽管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校报,但是对学校和校报的关心、关爱、关注不会改变,祝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祝愿校报能办成广大师生喜爱的报纸。

    校报历任学生记者团团长(副团长)2006级校友蒋晗、2008级校友孙菊红等以及学生记者代表也纷纷发表感言,真诚感谢了校报陪伴度过的青春岁月,“感谢,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党委副书记陶伟华最后指出,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的“喉舌”,校报30周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校党委的高度重视、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30年来,校报始终致力于内容、形式及版面的改革,努力提高办报质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展示学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他希望,校报以创刊30周年为契机,坚持宗旨,明晰目标,积极传承,勇于创新,夯实前行,再创佳绩。

    座谈会前,与会领导、嘉宾等参观了《中国计量学院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展。

首任主编罗祖洪回忆校报初创时期

学生记者代表发表感言

座谈会现场

原校报编辑吴一农展示珍藏的剪报